假期海外游學現狀調查
信息來源:《瞭望》新聞周刊 發布時間:2019-09-30
◆ 游學之說古已有之;在世界各國、各民族文明中,游學其實是一種非常傳統的教育方式
◆ 該行業在我國還處于發展初期,行業規范和部門監管都處于空白狀態,游學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還得不到根本保障,“性價比低”“游而不學”“安全隱患”等問題不時受到詬病
◆ 有隱患并不代表要因噎廢食,只有推動游學行業的健康發展,才能保障學生享受合格的產品和服務
◆ 一個專業的國際游學機構,應該具備四個關鍵“組件”,即全球教育資源體系、課程體系、導師體系、安全保障體系
今年暑期,一條“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”的新聞在眾多八卦中殺出重圍,登上了微博熱搜榜,一時間引起社會對出國游學的廣泛關注。
出國游學能獲得什么?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什么不同?國內的游學產品和服務怎么樣?如何保障出國游學的質量?帶著人們關心的一系列問題,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進行了深入調研。
游學的意義
最近剛帶隊從埃及游學歸國的張鵬是京城一所教育咨詢機構負責人,他告訴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,“除了在眾多博物館里參觀學習之外,我們還會在尼羅河的游輪上開設三到四次小課堂,結合看過的文物和文化遺產點,分主題給孩子們講述古埃及文明的不同方面,同時還會帶家長和孩子們到埃及人家里做客,親身感受他們的生活。以往的活動里,還會走進學校和當地學生交流,組織各種動手參與的體驗活動。我們希望讓孩子在行走中開闊眼界,進而開闊心胸,獲得不同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收獲。”張鵬說。
已經考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李兆晟,在分享何以敲開名校大門的經驗時說:“我喜歡瞎溜達,我在大學申請文書里寫得最多的,就是關于自己去世界各地游學、旅行的事情,正因為這樣的經歷,我的眼界和視野得到了拓展。”
游學之說古已有之。《史記·春申列傳》中的“游學博聞”,意為“游”能增長見識,拓寬視野。《禮記》有云,“君子之于學也,藏焉,修焉,息焉、游焉”,亦表明游是學的重要手段。“在世界各國、各民族文明中,游學其實是一種非常傳統的教育方式。”一家知名游學機構負責人接受《瞭望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道。
進入現代社會,隨著全球化的發展,歐美國家最先興起了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,比如美國的夏令營。其他國家和地區受其影響也逐漸發展起了本國的游學,比如日本的“修學旅行”,本質上都是游學。
我們目前常講的游學,在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《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(試行)》中被表述為“研學旅行”,出境游學被表述為“境外研學旅行”。
在這份指南中,境外研學旅行是指根據中小學學生的特點和教學需要,在學期中或者假期以集體旅行和集中住宿方式,組織中小學學生到境外學習語言和其他短期課程、開展文藝演出和交流比賽、訪問友好學校、參加夏(冬)令營等開拓學生視野、有益學生成長的活動。
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:“多年來的實踐活動證明,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國際理解能力,增進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認識很有幫助。”
新東方國際游學聯合艾瑞咨詢發布的《2018中國國際游學行業發展報告》用調研數據表明,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被國際游學參與者視為最主要最核心的收獲,占比達56.6%。此外,還有國際化、多元化的文化理念、環境適應能力、社交能力、獨立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提高。
“眼界和心胸代表了看問題的角度、目標的高度、視野的廣度與思想的深度,從根本上加快了學生成長的步伐。”張鵬說。